大陸中心/莊芷榆報導
▲包拯。(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包拯斷案如神,糾正了許多錯案和冤案,就連皇親國戚都照樣斬殺,可說是公正無私的代表。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否如影劇呈現的一樣清廉呢?一切在專家挖開包拯墓之後,有了答案。
包拯出生於999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官至從二品樞密副使、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封東海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宋史》指出,包拯性峭直然,惡苛刻。1973年,安徽合肥肥東市的包公家族墓群被正式批準開始挖掘,豈料考古團員開挖沒多久,就在其中一個小墓穴中發現一副極為精緻的「金絲楠木的棺槨」。據悉,金絲楠木又被叫做「皇帝木」,資源珍稀且又成材緩慢,古代往往多用於皇帝的宮殿、少數寺廟等地,有「國木」之稱。
此外,棺材的底板2側還有6個大鐵環,是用來固定絲帶幫助牽引棺木。在古代,這叫做「執紼」,是給朝廷重臣的極高待遇,且裡頭的墓誌銘雖已殘破不堪,但卻有一行字寫得很清楚「宋樞密使增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似乎間接證明此墓穴真的是包公墓。
不過,為了進一步一解墓室之謎,專家特地請包公的後人拿出《包氏族譜》進行比對,結果族譜上清楚標出了墓圖,包公就被安葬於主墓之中,而不是這個偏僻的小墓。
野史記載,包公過去為民得罪了不少高官,因此病逝後,為了不讓高官報復,魂魄不安,所以出殯那天從家裡抬出了21口棺材迷惑眾人,分別安葬在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