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例!完整「長須鯨」擱淺宜蘭大溪 中華鯨豚協會公布照片

【外稿】

圖、文/CTWANT

臺灣擱淺史上第一例有完整個體的長須鯨擱淺!登島處理時骨骼已外露。(圖/翻攝自Facebook/中華鯨豚協會)

▲臺灣擱淺史上第一例有完整個體的長須鯨擱淺!登島處理時骨骼已外露。(圖/翻攝自Facebook/中華鯨豚協會)

今年2月有人在宜蘭大溪漁港外海目睹1頭大型鬚鯨死亡漂流於海面,由於未如預期擱淺上岸,一度失去蹤影,直到3月初又有民眾在龜山島龜首湖附近岸邊發現1頭大型鯨豚擱淺,於是中華鯨豚協會及宜蘭海洋保育站在3月底登島調查,經取樣及6日的檢驗後確認該物種為世界第2大的海洋哺乳類動物「長須鯨」,這也是臺灣擱淺史上第一例有完整個體的長須鯨擱淺!

中華鯨豚協會昨(2日)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今年2月12日,大溪漁港安檢所人員在宜蘭大溪漁港外海發現1頭大型鬚鯨漂浮於海面。協會隨即派員前往現場勘查,並透過空拍機確認動物位置,成功記錄下這頭漂流鯨魚的珍貴影像。根據初步觀察,這頭鯨魚體長超過10公尺,由於體表皮膚完好、鯨鬚板完整附著,推測死亡時間不久。然而在2月13日,鯨體並未如預期擱淺上岸,使得案件暫時以目擊事件結案。

2月12日海上漂流時期的紀錄。(圖/翻攝自Facebook/中華鯨豚協會)

▲2月12日海上漂流時期的紀錄。(圖/翻攝自Facebook/中華鯨豚協會)

令人意外的是,3月3日又有民眾在龜山島北側龜首湖附近岸際發現一頭大型鯨豚擱淺,經海保署通報後,中華鯨豚協會再次出動。在海保署、宜蘭縣政府及東北角風景管理處的協助下,協會利用空拍機確認該鯨魚體長約10至12公尺,屬於3級死亡擱淺的大型鬚鯨,但當時仍無法確定具體物種。由於現場地形險峻,陸路難以安全抵達,協會在海保署、宜蘭縣政府及海巡署的協調支援下,規劃從龜首湖北岸礫灘搶灘登島,並於3月27日在蘇澳海巡隊的戒護下成功登岸採樣。

當天,中華鯨豚協會與宜蘭海洋保育站共6名人員登島進行詳細勘查,實際測量鯨體長度為10.5公尺,腐敗程度已達4級。經檢查發現,這頭年輕的鬚鯨脊椎骨生長板尚未癒合,性別暫時無法確認。腸道內殘留糞便,顯示牠生前仍有進食行為,但因採樣人力有限,未能進一步檢視細節。此外,脊椎中突多處斷裂,尚無法判斷是生前或死後造成。團隊當日完成全骨取出並移至高地,同時採集皮膚及肌肉樣本帶回本島檢驗。

協會表示,再次發現時個體已乾縮腐敗。(圖/翻攝自Facebook/中華鯨豚協會)

▲協會表示,再次發現時個體已乾縮腐敗。(圖/翻攝自Facebook/中華鯨豚協會)

這些珍貴的樣本於隔日送交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姚秋如博士進行分析。經過6天的檢驗,終於在4月2日確認這頭鯨魚為世界第2大海洋哺乳類動物「長須鯨」,這也是臺灣擱淺史上首次記錄到完整個體的長須鯨擱淺案例。

協會的臉書粉專還介紹,長須鯨英文名為fin whale,學名則為Balaenoptera physalus,是地球現生第2大的動物,僅次於藍鯨,成熟體長可達22至23公尺,體重約40至50噸。長須鯨的「須」字,並非指鬍鬚,而是來自於其日文名「ナガスクジラ」的漢字寫法,意指「下顎喉腹摺的溝很長」。

協會補充,長須鯨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 species),根據IUCN的族群資料顯示,長須鯨西北太平洋的族群約剩17000隻,數量較過往的評估正在大幅下降中。此外,臺灣為長須鯨北太平洋族群主要棲地分布的最南界,且本案為臺灣鯨豚擱淺處理史上第1隻完整的擱淺個體,並留有完整骨骼,前次擱淺紀錄為2006年7月於新竹縣新豐海岸,目前殘留的骨骼樣本分別存於新竹縣政府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