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英雄願「拜倒在石榴裙下」?竟和楊貴妃有關...超屈辱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俗語「拜倒在石榴裙下」與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左)有關。(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俗語「拜倒在石榴裙下」與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左)有關。(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所謂「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風流」,用來形容男人拜倒在女人腳下不能自拔。那麼,石榴裙是什麼裙呢?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何以要「拜倒在石榴裙下」呢?

「石榴裙」一詞,最早見於1500年前南朝梁代詩人何思徵的《南苑逢美人》:「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本是指古代女子所穿的繡石榴花的大紅裙子,一說是紅艷顏色的長裙。

石榴花是古代衣服的紅色染劑。(圖/翻攝百度百科)

▲石榴花是古代衣服的紅色染劑。(圖/翻攝百度百科)

其名稱來源與當時染料有關,古人用石榴花提煉的紅色染劑染布,裙色正如石榴花般鮮紅,成為年輕婦女的時尚選擇。文人雅士也於詩詞中頻繁提及,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血色羅裙」即為石榴裙。

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頭戴荷花的峨髻貴婦所繫長裙便是石榴裙。(圖/翻攝百度百科)

▲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頭戴荷花的峨髻貴婦所繫長裙便是石榴裙。(圖/翻攝百度百科)

多件歷史畫作如周昉《簪花仕女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新疆吐魯番墓畫皆可看到典型的「菱格紋紅裙」,色澤艷麗、線條流暢,被視為石榴裙的代表圖像。至盛唐時期,紅裙成為流行之選,年輕佳人宛若漫步花海。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右邊那位綠衫紅裙的女子,穿的正是「石榴紅」色。(圖/翻攝百度百科)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右邊那位綠衫紅裙的女子,穿的正是「石榴紅」色。(圖/翻攝百度百科)

唐代詩人頻以石榴裙形容美麗女性,如李白「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裙妒石榴花」、杜審言「桃花馬上石榴裙」、韋庄「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等。這些描寫不僅突顯紅裙之艷美,更成為經典形容美女的意象。

楊貴妃(左)愛吃石榴、穿紅裙,唐玄宗常在石榴園賞花辦宴會。(圖/翻攝百度百科)

▲楊貴妃(左)愛吃石榴、穿紅裙,唐玄宗常在石榴園賞花辦宴會。(圖/翻攝百度百科)

俗語「拜倒在石榴裙下」多被引用以形容凡男子遇美女即傾倒。據說這句話與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有關,相傳楊貴妃不只愛吃荔枝也愛吃石榴,所穿的紅裙也多由石榴染色而成,天子唐玄宗因其紅透面頰與花相映成趣,大興石榴園作陪賞花宴會。

然而不少臣子卻討厭楊貴妃,認為是她魅惑皇上,因此經常不對楊貴妃行禮,在宮中遇到她還會假裝無視。有次唐玄宗在皇宮設宴,召群臣共飲,想叫楊貴妃上台獻舞助興,但楊貴妃卻不肯,反倒端起酒來,靠近唐玄宗低語:「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願為他們獻舞。」

楊貴妃因朝中群臣對她視而不見不願跳舞,唐玄宗「一道命令」千古流傳。(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楊貴妃因朝中群臣對她視而不見不願跳舞,唐玄宗「一道命令」千古流傳。(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唐玄宗聽到後認為楊貴妃很委屈,於是下令要求文武百官見到楊貴妃一律要行禮,拒絕跪拜者以欺君之罪處置,臣子們不得不從,往後在皇宮內看到穿著石榴裙的楊貴妃只能下跪行禮,自此典故廣傳。

從南北朝至明清,「石榴裙」超越單一服飾,成為古代優雅女性的象徵。時至今日,這條火紅裙已成對古代美女的文化縮影,不僅代表時尚,也是中國文化裡英雄甘願「拜倒」的美麗密碼。

「安史之亂」唐玄宗帶楊貴妃逃亡,引發士兵不滿,最終在馬嵬驛兵變事件中賜她白綾,命其自盡。(圖/翻攝百度百科)

▲「安史之亂」唐玄宗帶楊貴妃逃亡,引發士兵不滿,最終在馬嵬驛兵變事件中賜她白綾,命其自盡。(圖/翻攝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