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西元229年,孫權稱帝,建號黃龍,追諫其兄孫策為「長沙桓王」。(圖/翻攝百度百科)
三國末期與西晉初年,孫吳開國君主孫權僅追封兄長孫策為「長沙桓王」,而晉武帝司馬炎卻尊其伯父司馬師為「世宗景皇帝」,甚至奉入太廟祭祀。兩人皆為政權奠基者,皆為宗室血親,卻有天壤之別的哀榮待遇,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權力邏輯?《搜狐網》歷史專欄揭開這2起追封事件的政治盤算。
▲孫策英姿勃發,以弱冠之年掃平江東六郡,奠定孫吳基業。建安五年(200年)遇刺身亡。(圖/翻攝百度百科)
孫策年僅26歲便統一江東六郡,奠定孫吳根基。《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指出:「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然而西元229年孫權稱帝時,卻僅追封兄長為「王」而非「帝」,令不少後人感到困惑。
實則,這是孫權在維繫帝統正當性與處理兄長功績之間的巧妙權衡。孫策終其一生未曾稱帝,身分仍為東漢「吳侯」,而孫權若在登基時即追尊孫策為帝,恐使自身政權顯得繼承於孫策,進而產生繼承順序混淆、帝統不明的政治風險。
孫權稱帝時仍受困於「漢制」,需以孫策未破「臣節」作為朝代正當性斷點。這也是孫權封孫策為王、而非帝的關鍵所在。同時,江東多數舊臣原為孫策部屬,若貿然追尊孫策為帝,反可能激起地方舊勢力對孫權正統地位的質疑。因此,王爵恰是尊兄敬祖、又不動搖新帝根基的折衷方案。
▲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掌握曹魏實權,但在世時尚未稱帝。(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相比之下,司馬炎追尊伯父司馬師為帝的動機,則更明顯指向篡位合法性的建構工程。
自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家族實際掌握魏政,司馬師更在其父死後繼承大權,平定淮南王淩叛亂、廢黜曹芳、擁立曹髦,奠定司馬氏控制天下的局勢。據《晉書·宣帝紀》記載:「師以睿略創基,世宗之勳實由伊霍。」可見司馬師被視為司馬政權真正的開拓者。
然而司馬師死後無子,其弟司馬昭承襲權。司馬昭對兄長的功業與讓渡極為感念,常對臣下言:「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甚至對兒子司馬炎說:「汝後當以此授之兄子。」這種心態深刻影響了司馬炎。
▲263年夏,掌握曹魏實權的司馬昭決定對蜀漢發動最後的戰役,藉此挽回弒君造成的不利影響,開始三國統一的序幕。(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司馬炎稱帝後,不僅將祖父司馬懿尊為「高祖宣皇帝」,父親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也將伯父司馬師追尊為「世宗景皇帝」,並入祀太廟。這一系列追封,實為司馬炎彌補司馬師無子、而其自身實繼自昭王之尷尬局面,塑造一條完整的血脈與事功傳承鏈。
這條「三代帝系」不僅抹去篡魏的污名,也讓晉政權看似源遠流長,堂堂正正。在《晉書·武帝紀》中,司馬炎自稱「紹三祖之基業」,正是對這種政治建構的總結。
無論孫策或司馬師,其功業皆不容抹煞,然而追封待遇卻天差地別。究其根本,並非孫權寡恩、司馬炎厚道,而是兩人分別所處政權類型、歷史階段與統治訴求迥異。
孫權作為創業君主,需明確帝統起點、排除繼承糾紛,低調追封孫策為王,是為確立自身正統;而司馬炎則為繼承篡位政權,必須構築一條「三世同德、天下歸心」的傳承譜系,將司馬師推為開基帝祖,正是為政權合法性錦上添花。
▲279年,司馬炎下令討伐東吳,次年吳國投降,完成三國統一的霸業。(圖/翻攝百度百科)
在歷史舞台上,孫權與司馬炎皆為時勢中人,他們審時度勢、衡量利弊,以追封之名,佈局政權穩固之實。歷代追封行為多非單純表彰,實則是一場生者為自己鋪路的歷史編纂。孫策之王與司馬師之帝,不過是這場政治編織中的兩塊關鍵拼圖。
追封不僅是哀思與榮耀,更是統治者與現實博弈的產物。孫策與司馬師的名諱,王與帝之別,不僅反映對先人功績的評價,更昭示著繼承者面對新局勢的政治選擇與策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