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育道/台北報導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近期創下令人難以置信的紀錄「整年未發生任何交通死亡事故」。不過這項「奇蹟」並非偶然,而是多年來透過嚴格限速、科技執法、城市改造與交通教育逐步累積的成果,被國際譽為交通安全典範。
赫爾辛基超過一半道路已實施 30公里限速,尤其在住宅區與學校附近,車速降低有效提升行人存活率。同時,市區進行道路縮窄、植樹隔離、自行車道與人行空間優化等工程,讓城市真正回到「以人為本」。
根據統計,2023年赫爾辛基發生727件交通事故導致受傷,但2024年同類數字竟銳減至僅14件,安全改善幅度驚人。

事實上,赫爾辛基全市布滿測速照相、監控系統,再加上警方巡邏與長期交通教育,讓「守法」逐漸內化成文化。芬蘭的理念強調「罰款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因此除了高壓監控外,也大量推廣安全觀念,讓駕駛更自覺遵守規範。
此外,芬蘭獨特的「日罰制度」同樣發揮震懾效果。罰金不僅依超速程度計算,還會根據駕駛人的收入比例開罰,避免「有錢人不怕罰」。2023年,芬蘭富商安德斯.維克勒(Anders Wiklöf)因超速32公里,被罰12萬1000歐元(約新台幣 421 萬元)的天價罰單,凸顯制度對駕駛人具有強大威嚇力,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專家指出,赫爾辛基的成功,並非單靠重罰,而是結合限速、執法、教育與都市設計的綜合成果,證明「Vision Zero」(零死亡願景)在現實中可行,值得全球城市交通安全改革參考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