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倪譽瑋報導

鯊魚在海洋中常給人危險、兇猛的感覺,不過另一種體型比牠小的魚,危險性也不容小覷。針魚(Needlefish)或稱頜針魚、鶴鱵,在台灣俗稱「青旗」,牠身體細長,卻擁有尖銳無比的嘴巴和牙齒,還能夠以時速60公里的高速從水中躍起,也確實有多起人類被牠尖嘴刺穿的案例,如俄羅斯遊客因脊髓被牙齒貫穿而癱瘓、泰國海軍學員脖子被深深刺入喪命等。
針魚是什麼?為何有危險性?
綜合《The Thaiger》等外媒報導,針魚體型細長,體長約3至95公分,相較於鯊魚小上不少,長相酷似鱷雀鱔,但主要生活在鹹水水域。小時候的牠們,尖銳的嘴巴並未發育完全,是以浮游生物為食;長大後尖嘴成形,裡面長滿鋒利的牙齒,改以其他小型魚為食。
針魚常在水面附近高速游動,遇到較低矮的甲板或小船,通常會跳過去而非繞過,雖然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在游泳過程中對於漁民、潛水人等仍有危害;魚可能在高速移動時嘴巴不經意刺進人體,甚至還會斷裂,直接卡在人的體內。而對太平洋各島的居民來說,針魚比鯊魚更危險,因為當地人待在淺水區和小船上的時間相對較多。
針魚殺人案例多 曾貫穿大腦、脖子
另外,夜間人造燈光常會刺激到針魚,牠們被吸引而躍出水面,朝著光源游去,不少漁民因此受傷。駭人的案例有1977年,夏威夷一名10歲的男孩與爸爸晚上在考艾島(Kauaʻi)附近海灣捕魚,結果針魚從水中躍出,男孩的眼睛與大腦被貫穿,不幸身亡。
除了漁民,也有遊客不幸因針魚而重傷或死亡的案例,2014年,一名俄羅斯遊客在越南芽莊(Nha Trang)附近海域被針魚撕咬脖子,牙齒碎片卡進她的脊髓裡導致癱瘓;2018年,泰國海軍學員克里安格薩克(Kriangsak Pengpanich)下水時碰上針魚,拿出手電筒驅趕,反而吸引到牠,克里安的脖子被時速64公里針魚尖嘴刺穿,不幸喪命。
台灣的針魚生態?
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的資訊,針魚通常巡游於島嶼四周之水表層,性情兇猛、以小魚為主食。台灣沿岸可見,不過多數品種產量不多,體型也偏小,較不具經濟價值,一般採用煎食。
不過「鱷形叉尾鶴鱵」與「無斑圓尾鶴鱵」有稍稍多的產量,前者以夏季較盛,一般由手釣、流刺網、定置網、手投網等漁法捕獲;後者以春、夏之季較盛。牠們同屬「鶴鱵」,身上較容易有寄生蟲,因此儘量不要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