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夜幕低垂,燈火閃爍的夜市不再是「平價美食天堂」,而成了價格高、人氣下滑的縮影?近期不少消費者直呼「路邊攤比門市還貴」,相關討論在社群平台再度掀起熱議。
在廣東,有民眾點一份牛雜燙菜竟要價人民幣41元(約新台幣173元),一份炸串人民幣35元(約148元),700毫升鴨屎香檸檬茶更賣到人民幣15元(約63元),比連鎖飲料店還貴。另一名消費者則對比,沙縣炒飯在門市平均一份8至10元(約34至42元),路邊攤卻要12元(約51元)。在北京知名夜市,幾樣小吃加飲料結帳卻要價近人民幣200元(約新台幣846元)也不稀奇。
根據中國社群媒體的整理,社群話題「#路邊攤為啥越來越貴」點閱破千萬,「吃不起路邊攤」的聲音此起彼落。統計顯示,過去5年國內路邊攤客單價累計上漲87%,漲幅遠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5.2%。
造成價格倒掛的原因不只一項。首先是攤位成本高昂:以廣東佛山為例,人潮旺盛的夜市攤位費與水電合計,一晚最高達248元(約新台幣1,049元),月租普遍約1,800元(約7,614元)。前期設備投入更是一筆大開銷,一台餐車、製冰機、冰箱合計約1.5萬元(約新台幣63,450元)。日常還有健康證、充電維護、電瓶損耗等隱性支出,每月300至400元(約1,269至1,692元),再加上清潔與耗材成本。
其次,許多攤主為突顯品質,選用高檔原料。例如廣州琶洲、黃埔古港的牛雜攤,每天凌晨進貨、堅持當天宰殺與使用鮮榨花生油,成本自然水漲船高。
此外,「網紅經濟」思維滲入夜市經營,不少攤位靠高顏值設計與創新口味拉高售價:提拉米蘇因包裝精緻,售價可達20元(約85元),特殊口味甚至標到35元(約148元);加入麻糬、珍珠的「愛馬仕烤地瓜」從原價5元(約21元)漲到20至30元(約85至127元);甚至僅用豆芽、小蔥與少量牛肉末的「街頭豆芽炒牛肉」,也能賣到30元(約127元)。
消費者結構的轉變也造成價格推升。隨著「消費降級」氛圍蔓延,不少中產與商場客群轉向夜市,他們對價格敏感度較低,更看重口味、氛圍與拍照分享的價值。有調查顯示,年輕客群在夜市消費中,38%是為了「拍照打卡」,45%是為了嘗試「網紅口味」。
另外,還有監管政策也讓成本增加許多。一些城市要求流動餐車安裝GPS、油煙監測,甚至設置「信用分制度」,扣分會增加費用。比較稀少的攤位更推高溢價:杭州湖濱步行街攤位中籤率僅3.7%,轉租價翻漲200%;西安回民街固定攤位經營權拍賣,單個攤位年租金突破80萬元(約新台幣338.4萬元)。
不過,看似高價卻未必代表著高利潤。在佛山賣冰沙的攤主透露,平常日營業額300至400元(約新台幣1,269至1,692元),遇到節日時可達1,000至1,500元(約4,230至6,345元),扣除場租、原料與人力,利潤相當有限。也有攤販感嘆「人流減少」卻導致顧客流失,最後只能轉讓攤位。
隨著「地攤經濟」走紅,市場規模數據雖有差異,但趨勢一致:資源緊縮、成本攀升,夜市價格體系被重新定義。當煙火氣與精緻化相互碰撞,夜市究竟還能否保住「平價親民」的招牌,仍有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