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公元 221 年,在曹丕篡漢稱帝、東漢正式滅亡的背景下,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史稱季漢或蜀漢),繼承漢室正統。然而,新生的蜀漢尚未穩固,其政治核心很快便被一股強烈的「私人情感」所綁架——為結拜兄弟關羽報仇。一場關於「國賊」與戰略順序的激烈辯論在朝堂上展開,車騎將軍趙雲一語道破天機,卻被急於復仇的劉備置若罔聞,最終導致了蜀漢難以挽回的夷陵之戰慘敗。

趙雲:國賊在魏不在吳! 劉備為私情逆轉國策
面對劉備決意東征孫權、奪回荊州的計畫,蜀漢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根據後世傳說與《雲別傳》等資料記載,趙雲作為劉備老臣,冒險進諫,提出了極為精準的戰略觀點:
「國賊乃曹操,並非孫權。且若先滅魏,吳自會降服。曹操雖已死,但其子曹丕篡位為皇帝,想必人心盡失。應該利用人心之變,早圖關中,再順黃河、渭水而下,討伐逆賊曹丕。」
趙雲明確指出,蜀漢立國的根本目標是復興漢室,真正的「國賊」是篡位者曹丕,而非奪取荊州的孫權。先伐魏國才是正道,不僅能獲得民心,更能讓孫權自動歸順。然而,劉備對結拜兄弟之情深厚,完全不願採納這一正論。

丞相諸葛亮雖深知「聯吳抗魏」的國策不容動搖,但面對劉備的堅決與喪弟之痛,他似乎也無法強硬勸阻。據《三國志·法正傳》記載,後來直到夷陵大敗後,諸葛亮才感嘆:「若法孝直(法正)還健在,當能制止主上東徵。即使未能製止,也必不至落到此等險境!」
此言暗示了法正(於 220 年去世)具備能言善辯、剛烈強諫的特質,是唯一可能阻止劉備的人。由於法正的逝世,以及諸葛亮「謹守君臣分寸」的行事風格,導致劉備獨斷專行,逆轉了蜀漢的立國國策。

在劉備準備出征前夕,駐守閬中的張飛被營中都督張達、范強暗殺,兇犯攜其首級投奔東吳。
當聽到「張飛將軍之營都督上表」時,劉備瞬間反應過來,大喊:「噫!飛死矣!」劉備深知張飛「對部下非常愛護,但同時刑罰甚是嚴厲」的個性,此前曾提醒張飛,但仍無法避免這位猛將死於部下之手。
在關羽之後,劉備又失去了張飛。帶著雙重的悲痛與復仇怒火,劉備於 221 年七月親自率軍,誓言討伐孫權。

七百里連營犯兵家大忌 陸遜火攻破蜀漢
吳國對劉備的進攻早有預判。當吳使者攜降將于禁向魏國稱臣時,魏國群臣一片慶賀。唯有侍中劉曄獨排眾議,認為吳國只是在內憂外患下假意稱臣,應趁機襲擊,可惜意見未被重視,孫權被封為吳王。
劉備大軍以吳班、馮習為先鋒,兵力達四萬,沿長江南岸向夷陵進發。吳國則由年輕將領陸遜為主帥,率五萬之眾迎戰。陸遜採取「不抵抗主義」,從 222 年一月到閏六月,任由蜀軍在七百里間立「連營數十」。

這種排兵布陣,犯了兵家大忌,據《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與《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記載,曹丕對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連綿七百里的營寨提出質疑,批評:「劉備不懂兵法,連營七百里防守敵軍,世上豈有這種事!」到了九月,陸遜抓住蜀軍連營的弱點,對諸將下令:「我已知曉破劉備之法,讓士兵各自手持火把,用火攻!」
一場大火讓蜀軍潰敗,黃權因退路被切斷而無奈降魏,馬良、馮習等將領被殺。劉備在萬難之中逃至白帝城(時屬魚復縣境內,後來劉禪為紀念父親,改魚復為永安縣)。

夷陵戰敗讓劉備心力交瘁,於 222 年十二月臥病不起。 223 年二月,諸葛亮從成都趕赴永安。在病危之際,劉備將諸葛亮叫到身邊,作出震古爍今的託孤安排:
「君之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定能完成安邦定國、復興漢室的大業。若我的兒子值得輔佐,就輔佐他;若他沒有這個才能,君可自取之——代替他為蜀國的天子。」
此言不僅是對諸葛亮極深的信賴,也是對臣子的最大肯定。小說《三國演義》將這個橋段描寫得極為生動感人,諸葛亮聽罷「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隨後告誡 17 歲的太子劉禪,以及兒子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我死之後,你們兄弟要待丞相如父,與丞相共事。」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過世,享年 63 歲,葬於惠陵。夷陵之戰的慘痛失敗,最終迫使吳蜀重新建立聯盟,而劉備用他的性命和基業,為蜀漢爭取了十年的喘息之機,但蜀漢也因此元氣大傷,即使有天才軍師諸葛亮,也無法挽回衰亡的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