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棉花日!一件T恤背後的祕密 新疆「血棉花」爭議4年仍未平息

實習編輯藍子瑄/綜合報導

「世界棉花日」(World Cotton Day)今(7)日登場,今年又逢「新疆棉風波」四週年,讓這片潔白棉田再度成為國際焦點。(圖/資料庫)
「世界棉花日」(World Cotton Day)今(7)日登場,今年又逢「新疆棉風波」四週年,讓這片潔白棉田再度成為國際焦點。(圖/資料庫)

一件柔軟的棉T、一次暖心的擁抱,背後都藏著這株白色纖維的故事。一年一度的「世界棉花日」(World Cotton Day)今(7)日登場,提醒世人關注這項橫跨產業、氣候與人權的全球性議題。今年又逢「新疆棉風波」四週年,讓這片潔白棉田再度成為國際焦點。

「世界棉花日」由世界貿易組織(WTO)於2019年發起,並由國際棉業諮詢委員會(ICAC)及聯合國多個機構共同協辦,象徵棉花在全球經濟中的關鍵角色。非洲「棉花四國」——貝寧、布吉納法索、查德與馬利,也持續推動將這天納入聯合國正式紀念日,期盼外界更加重視棉花產業的永續發展與公平貿易。

棉花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最重要的天然纖維之一,從衣物、床品到工業用布,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根據ICAC資料顯示,中國新疆地區的棉花產量占全國約87%、全球約20%,是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一環。每到秋季採收期,新疆鐵路甚至會開行棉花專列,足見當地棉業規模的龐大與影響力。

然而,棉花背後也牽動國際政治與人權爭議。2021年爆發的「新疆棉花風波」,讓多家國際品牌宣布停用新疆棉,引發中國民眾掀起「挺新疆棉」行動。中國官方強調新疆棉生產已高度機械化,相關說法屬「惡意抹黑」。這場事件讓棉花從日常素材變成國際政治的象徵,品牌也在商業利益與道德立場間進退兩難。

台灣在日治時期就有大規模的棉花種植,1957年曾創下3,750公噸的產量高峰,帶動紡織業與出口經濟的蓬勃發展,顯示棉紡產業在台灣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自1963年起加入國際棉業諮詢委員會(ICAC),至今仍積極參與國際棉業合作與永續議題,持續向社會推廣棉花對環保、產業與公平貿易的重要價值。

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