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把字拆開來你就明白了

大陸中心/唐家興報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決定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個新尊號,那就是「朕」!(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決定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個新尊號,那就是「朕」!(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在看古裝劇時,常可聽到古代君主自稱多以「寡人」、「孤」或「朕」作為自稱;其實,在秦始皇之前,中國的君主都喜歡自稱「寡人」或「孤」,這些稱謂並非隨意選擇,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例如「寡人」一詞中的「寡」字意為「缺乏」,表示君主很謙虛,德行還不夠完美,需要繼續努力,象徵著一種謙遜的態度。這種自稱不僅顯示統治者要低調,更是對臣民表示親近和謙和。

到了戰國末期,六國紛爭,禮法規範逐漸被強權取代,君主們的自稱也開始變味,更多是身份的標誌,而非內在的謙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覺得「寡人」這個稱呼太沒氣勢,於是決定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個新尊號,那就是「朕」!

「朕」字在秦始皇之前其實不是帝王專屬,而是大家都可以用的第一人稱代名詞,就像我們現在說的「我」一樣。但秦始皇偏偏選了這個字,還把它變成自己的專屬稱號,背後肯定有玄機!

「朕」字的甲骨文字形。(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朕」字的甲骨文字形。(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我們來拆解一下「朕」這個字,「朕」字基本上保持了甲骨文的字形。從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朕」字的偏旁「月」當是「舟」,「月」是後來演變的結果;而右邊雙手持工具之形狀演變成了「关」(關)字,遂成了現在的「朕」字了。學者認為,甲骨文「朕」字由「舟」和雙手捧篙組成,也就是一人雙手撐篙使船離岸之意。

「朕」字的演變。(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朕」字的演變。(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就像一片汪洋大海,百姓和領土都是其中的元素,而君主就是那駕馭船隻、引領方向的舵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自己認為天下盡在其掌握之中,他就像操控著一艘巨船,帶領著帝國在歷史的海洋中前行,「舟」 字所蘊含的這種掌控的意象,其實也正符合他對自身地位的定位。

而右邊的「關」則帶有封閉、獨立的意義,代表了權力的集中。結合在一起,這個字不只是「我」的表達,更是一種王者的主宰力量。秦始皇選擇「朕」,正是希望透過這個字,傳達出皇權不可分割、權力集中於一人之上的含義。

從此以後,「朕」字就成了皇帝的專屬稱號,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威。當臣民聽到「朕」這個字,就會立刻想到皇帝,間接強化了皇帝的權威。秦始皇改稱「朕」,不只是換個稱呼這麼簡單,更是政治權威構建的重要一步。透過這個舉措,秦始皇成功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更多新聞:清宮劇中為何嬪妃脖子上都「繫條白巾」?背後原因讓人臉紅
 
更多新聞:孫中山過世前一心掛念妻子!為愛妻3次求人 「7字遺言」道盡他的深情
 
更多新聞:金庸早有暗示,郭芙不會嫁給和楊過!將郭芙和耶律齊的名字讀一遍就懂了

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