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溥儀(前排右)和皇后婉容在天津租界內張園寓居。(圖/翻攝百度百科)
1912年2月12日,紫禁城的養心殿裡,正上演小皇帝的「退場秀」,一個6歲小男孩坐在龍椅上,滿臉懵懂,他不懂什麼叫「退位詔書」,只知道滿殿的太監突然跪地痛哭,這個孩子,叫溥儀。
根據《清室優待條件》,雖然他丟了江山,卻搖身一變成了史上最會「啃老」的人。民國政府每年要給這位前皇帝發放400萬兩白銀生活費。相當於現在每年白拿12億人民幣。但對溥儀來說,這點錢不過是零花錢罷了。
▲3歲的溥儀(右)站在父親醇親王載灃和弟弟溥傑身邊。(圖/翻攝維基百科)
當時的紫禁城,隨便一件擺設就是乾隆玩過的官窯瓷器;御花園裡一顆卡在假山縫裡的翡翠扣子,都夠老百姓吃上幾年。清點宮產的民國官員在日記裡寫道:「走進太和殿,金磚鋪地不是形容詞,而是貨真價實的金箔壓磚。慈禧太后裝胭脂的琺瑯盒,摳下一顆寶石就能買一條胡同。」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圖/翻攝百度百科)
到了14歲,溥儀突發奇想,想獎勵一下弟弟溥傑。於是,每天放學後,一輛馬車便從紫禁城神武門悄悄駛出,裡頭裝著《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等稀世珍寶。據《搜狐網》報導,老侍衛偷算過,這對兄弟兩年間運走了1285件書畫、68箱古籍,連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也一併打包。內務府的老太監更離譜,乾脆把金佛融成金條,用錦緞包好當年節禮物送給宮外親戚。
▲1917年,坐在乾清宮寶座上的溥儀。(圖/翻攝維基百科)
後來事情敗露,光燒毀的黃金佛像就有2665尊,熔出來的金子能鑄三頭金牛。天津租界裡突然暴富的古董商,十個有九個都曾收到宮裡的「黑貨」。1945年8月19日,瀋陽機場,一名西裝筆挺的男子被蘇聯紅軍攔下,他腳邊的兩口皮箱掉落,鴿子蛋大的東珠滾得滿地都是,田黃石印章用明黃綢布草草包著,最顯眼的,是刻著「乾隆御筆」的羊脂玉璽。
蘇軍押送人員回憶道:「那中國人死死抱著皮箱,說這些都是私人財產。打開一看,整個連隊都被珠寶的光芒閃瞎了眼。」這批珠寶,估價47.8萬盧布,約合當時人民幣500萬元,卻只是溥儀財富的冰山一角。在長春偽滿皇宮的地下室裡,還藏著成噸的黃金,來不及隨日軍撤退,只好便宜了後來的東北聯軍,成了他們的軍費來源。而真正值錢的,還是那些溥儀沒能帶走的「不動產」。
▲溥儀(右)和蘇聯軍官。(圖/翻攝維基百科)
頤和園裡的七百多間宮殿、承德避暑山莊三萬公頃的山林、瀋陽故宮中堆滿文物的庫房,東三省數不清的皇莊、煤礦、金礦,樣樣都是他名下的「國家級」資產。單北京地安門大街,他就擁有十二座三進四合院,現在任挑一套拍賣,都能賣出數個億。最誇張的,是他還握有「鹽稅特許權」。民國政府為安撫這位前皇帝,特批他繼續收長蘆鹽場的稅銀。每艘從天津港運出的鹽船,都會貢上大把銀子,最後匯入他在瑞士的帳戶。
報導提到,英國會計曾估算,這筆灰色收入,相當於半個江蘇省的財政收入。1912年,世界首富亞斯特四世坐擁10億美元資產,卻在鐵達尼號沉沒時喪命。而同年,溥儀手握的故宮文物若按今日蘇富比拍賣價格估算,《平複帖》一件就值4.5億人民幣,整個青銅器庫可換下整座曼哈頓。
▲溥儀雖然沒當皇帝,仍富可敵國,逃亡時藏了不少「私房錢」。(圖/翻攝百度百科)
更令人嫉妒的是,他還免稅。民國政府不只不收他所得稅,連倒賣文物的收益也算「合法私產」。天津租界的洋銀行家天天守在靜園門外,只求能替這位「皇上」打理資產,畢竟誰服務得周到,誰就能優先買到清宮寶貝。
溥儀的財富,從被蘇聯紅軍攔截那一刻起,開始加速蒸發。在赤塔的戰俘營裡,他用金碗吃飯,當場被看守充公18件金器當伙食費。1950年被引渡回國時,他身上只剩一顆繡著金線的枕頭,藏著468顆寶石,最終全數捐給撫順戰犯管理所。
▲溥儀勞改期間,過著樸實的生活,親筆下自傳。(圖/翻攝百度百科)
但更大的損失,是他沒帶走的故宮寶藏。1949年統計,清宮舊藏書畫典籍達150萬件,青銅器11萬件,瓷器36萬件。任意一件乾隆粉彩花瓶,今日拍賣價都能買下一家上市公司。站在故宮珍寶館的玻璃櫃前,看著那些曾屬於溥儀的翡翠白菜、金甌永固杯,不禁令人感慨:歷史就像一間當鋪,當年他用江山換來的金銀財寶,終究還是回到了人民手中。
1945年他逃亡時藏在棉衣裡的一包田黃石印章,2014年在香港秋拍,類似的乾隆玉璽竟拍出1.8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溥儀這一生,當皇帝是失敗的,但論私房錢的收藏,恐怕是千古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