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唐家興報導

1398年的南京城,明太祖朱元璋病重臥榻,這位從放牛娃拼殺到帝位的開國皇帝,生命正走向終點。然而,他最放心不下的不是外敵入侵,而是自己親手打造的藩王制度。年僅21歲的皇太孫朱允炆跪在床前,顫聲問道:「若外敵入侵,尚有叔叔們鎮守邊關;可若叔叔們造反,我該如何應對?」這一問,直戳朱元璋最深的恐懼-藩王太強,皇帝太弱,讓朱元璋忍不住紅了眼眶。
老皇帝的無奈選擇
朱元璋在《明史》中留下的回答,只有六字:「以德懷之,以禮制之。」這似乎是儒家理想的安慰,但他心裡比誰都清楚,德與禮擋不住兵刃。他明白自己親手設計的局,已經無解。
早在十年前,太子朱標去世後,他沒有改立成年的兒子,而是堅持選定孫子朱允炆。為了替孫子清除障礙,他大開「藍玉案」,誅殺功臣,可對自己的兒子們,他始終下不了狠手。燕王朱棣鎮守北平、寧王朱權手握精兵,這些人正是未來最大的威脅。

建文帝削藩風暴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在齊泰、黃子澄的鼓動下展開削藩。行動之激烈,幾乎震動天下:周王朱橚被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羞辱舉家自焚,代王、岷王先後被囚。
當矛頭逼近北平,燕王朱棣卻在市集中演出「瘋癲」一幕,披頭散髮、搶奪酒食,甚至躺在泥地裡高喊自己是玉皇大帝。北平布政使張昺看見朱棣盛夏裡圍著火爐直喊「寒甚」,卻不知燕王府的密道裡,兵器正被日夜鍛造。和尚姚廣孝更將《水滸傳》遞給朱棣,暗示人心向背才是致勝關鍵。
靖難之役的旗號
當朝廷兵臨王府,朱棣忽然「痊癒」,率八百親兵衝破北平城門。他舉起的不是「清君側」的旗幟,而是引用《皇明祖訓》中的條文:「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這一招讓「造反」披上了「守祖訓」的外衣。
諷刺的是,他痛斥的「奸臣」齊泰、黃子澄,正是朱元璋親手留下給孫子的輔政重臣。朱允炆下詔「勿使朕有殺叔父名」,這道充滿書生氣息的命令,讓明軍將領在戰場上屢屢失機。

金川門大開,帝國改寫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渡江南下,南京城內卻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暗開金川門,燕軍鐵騎潮水般衝入皇宮。三日大火後,年輕的建文帝朱允炆自此下落成謎,成為明史最大的懸案。
永樂帝的矛盾統治
奪位成功後,朱棣一面以「誅十族」的血腥懲戒立威,例如處死方孝孺;一面卻保留建文年號,以示自己繼承正統。當永樂元年的科舉題目出現「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時,滿朝文武無不心領神會:這位以武力顛覆父制的皇帝,正在用儒家經典為自己披上合法性。